环保“加减法”算出优化营商环境“最优解”

营商环境“优”无止境,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“必答题”。重庆在生态环境领域如何以改革之“优”促营商之“赢”?
10月10日,重庆江北区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现场发布该局通过改革破壁打组合拳,用“加减法”算出优化营商环境的“最优解”。

江北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受访单位供图
做“减法”为审批“瘦身”
落户江北区的奥罗冈针业(重庆)有限公司,是一家生产纺织行业所用刺针、横编机针的企业,年产刺针5000万支,经营收入2亿元。由于生产中使用的清洗剂二氯甲烷被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,企业因此面临被纳入“重点排污单位”的风险,环境管理成本也将大幅增加。若替换清洗剂则需要调整工艺,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必须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,企业咨询时被告知这一过程需耗时2个月、花费3万元。
正当企业左右为难之际,江北区生态环境局主动上门,帮企业找到了一条既合规又省钱的“捷径”——改用未受管控的替代清洗剂,指导企业自行编写《建设项目变动环境影响分析》,清晰阐述工艺调整的合理性和环境影响的可控性,省去了繁琐的后评价流程。最终,企业省下近3万元,审批时间缩短一半,生产计划如期进行。
这个让企业“轻装上阵”的故事,正是江北区以有温度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该区摒弃“一刀切”的监管老思路,在审批流程上坚决做“减法”,在主动服务上努力做“加法”,用一套务实灵活的环保“加减法”,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,让环保政策成为企业发展的“助推器”,而不是“绊脚石”。
为企业减负,首先要从破除审批壁垒开始。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,江北区生态环境局以改革破壁畅通环境准入“快车道”,累计为百余个项目豁免环评手续办理,减轻企业前期筹备成本与时间负担;63%的环评审批事项通过告知承诺制实现“立等可取”,83个项目受理即取得批文,办理时限较法定要求压缩97%,审批效率的大幅提升让企业有感。
打造“两证联办”高效模式,也是其中的点睛之笔。该区实施环评文件与排污许可证“两证联办”机制,整合审批流程、精简申报材料,将原本需80天的审批总时长缩短至11天。
为服务好重大项目,该局开通环评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实行特事特办、急事急办。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、海尔洗碗机生态工厂、北滨路东延伸段工程等重点项目,仅用1个工作日便完成环评审批,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下“加速键”,成为“审批减法”的典型受益者。
做“加法”让服务有温度
审批减了,服务不减反增。
江北区主动转变角色,变“坐等审批”为“上门服务”,建立“帮办代办”机制,组织专家进厂区提供免费技术帮扶,解决环保难题超30项。
在优化政务服务中,该局全面公示环评等14项行政许可事项办事指南,同步制作“环评审批无纸化申报”操作流程图解,让企业群众“一看就懂、一办就会”。为靠前服务园区企业,该局将环评审批、排污许可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等4个事项纳入重庆港城工业园区政务服务综合窗口,实现环境许可“零距离”服务。
执法也不是只有“罚”字当头。面对群众反复投诉的工地噪声、餐饮油烟等问题,江北区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创新推出“1+3”工作模式:每处理一起投诉,就搭建一个由政府、企业、群众三方参与的协商平台,推动实现“扰民”变“安民”以及“执法”变“普法”。今年以来,该区环保投诉量下降超30%,环境投诉呈逐年下降趋势,企业满意率持续提升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